早在1954 年美國喬治·德沃爾首次設計出第一臺電子程序可編的工業機器人,并于 1961 年發表了該項專利。1962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投入使用,標志著第一代機器人誕生。 從此機器人開始成為人類生活中的現實。 之后日本使工業機器人得到迅速的發展。目前,日本已成為世界上工業機器人產量和擁有量最多的國家。
80 年代,世界上生產技術的高度自動化和集成化,使工業機器人得以進一步發展,并在這個時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代機器人,一般指工業上大量使用的可編程機器人及遙控操作機??删幊虣C器人可根據操作人員所編程序完成一些簡單重復性作業。遙控操作機制每一步動作都要靠操作人員發出。1982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裝配線上為機器人裝備了視覺系統,從而宣告了第二代機器人—感知機器人的問世。這代機器人,帶有外部傳感器,可進行離線編程。能在傳感系統支持下,具有不同程度感知環境并自行修正程序的功能。第三代機器人為自治機器人,正在各國研制和發展。它不但具有感知功能,還具有一定決策和規劃能力。能根據人的命令或按照所處環境自行做出決策規劃動作即按任務編程。
我國機器人研究工作起步較晚,從“七五”開始國家投入資金,對工業機器及其零部件進行攻關,完成了示教再現式工業機器人成套技術的開發和研制。1986 年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開始實施,智能機器人主題跟蹤世界機器人技術的前沿,經過幾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特種機器人。
從90 年代初期起,我國的國民經濟進入實現兩個根本轉變時期,掀起了新一輪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技術進步熱潮,我國的工業機器人又在實踐中邁進一大步,先后研制出了點焊、弧焊、裝配、噴漆、切割、搬運、包裝碼垛等各種用途的工業機器人,并實施了一批機器人應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機器人產業化基地,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工業機器人調試方法有哪些?
工業機器人有哪些調試辦法?機器人在裝置出廠后,工業機器人各軸未必是歸零的,這樣的機器人若是直接投入出產運用,各軸的重心或許沒有精確的固定在支撐點上,機器人的裝置*是在在現場進行的,而出產作業環境會受空間利用率等方面影響,致使機器人的很多姿態受到限制,而這就很容易導致工業機器人在實踐工作中,呈現震動、移位等現象,并導致工業機器人無法依照規劃的速度運作,因此在工業機器人裝置結束后,投入實踐出產工作前,進行現場調試校準就顯得至為重要。
呂梁工業機器人發展歷程和調試方法介紹